山地媽:瓜果不時不食 生字不時不認

休閒

發布時間: 2015/07/01 10:10

最後更新: 2015/07/01 10:10

分享:

分享:

相片來源:Getty Images

三個家長一個墟是常識吧,有次聽說:「有位媽媽真了不起啊,把故事書裡的中文生字全部抄寫成 flash cards 給孩子認字,才讀 K1 就已經懂得自己讀圖書。」

虎媽用心良苦,山地媽卻不敢茍同。並非要酸葡萄別人孩子認字比我的多,而是田裡的瓜果我們尚且會講求不時不食,教導孩子也一樣,應該不時不學。我家老大到了五歲才開始自發去認字,一認起來卻連食品包裝、路牌、海報、橫額都不放過,一天到晚說「媽媽,這是文、這是學。文學是甚麼?」、「媽媽,這個好像車字但又不是車」(是單字)、「剛才我看到天字了」……

相片來源:Getty Images

根據這幾年湊仔的經驗,幼童愛看圖畫、聽故事,不太在乎圖書有字還是無字、中文還是英文,甚至覺得認字很煩厭。家長落力要幼童認字,多少是剝奪孩子仔細看插圖、了解故事發展、推理因果關係、發揮想像力的機會。記得見過小學生在二手書攤示意想買一本繪本,身旁的媽媽說:「本書都冇字嘅!」然後自顧自在翻《兒童唐詩三百首》。

其實插圖精美、故事精彩的兒童繪本,即使字數不多,也有很高的閱讀價值。在外國,不止作者的大名會登上童書封面,插畫家也會封面留名,印證一本好的童書不單要有好的文字,也要有吸引的圖畫。可惜香港以至大陸圖書市場偏重大堆頭有「學習價值」的文字 (例如兒童三字經、格林童話大全……),並不重視插畫質素。要找真正吸引的兒童讀物,往往要崇洋才行。

個人認為孩子牙牙學語時看故事書的主要功能是學講生字 (這是小豬這是狼、這是木頭這是磚) 和事物的特性 (狼會吃豬、磚很堅固),親子同讀比較單向,父母要字正腔圓地重覆生字和扮演書中角色。

已經懂得說話的孩子開始關心事情的因果關係,喜歡觀察插圖裡的人物有甚麼奇怪之處,遇到特別喜愛的人物或搞笑的情節,更會自自然然扮演起來。親子同讀變得雙向,孩子藉此培養觀察力、邏輯、想像力、語言表達等。

到了這個階段,每次看新圖書都要慢慢「嗒」,我先交代故事背景 (從前有三隻小豬……),然後用問題引導孩子觀察插圖 (豬大哥用甚麼蓋屋子?),翻頁前亦可請孩子猜一下故事如何發展 (狼來了,豬大哥會怎麼辦?)。

相片來源:Getty Images

再讀同一本書時,孩子已經對故事有認識,就先以母語講述或對答一次。這個年紀的香港孩子也開始學習英語,所以孩子不抗拒的話,可以再用英語講一次,注意用字要與母語版相同,使孩子易於關連生字。孩子能力可以的話,就用對答的方式來講故事。如果家長日常有留意孩子懂得哪些生字、在學校又學過甚麼生字,對答講故事就能得心應手。

如果孩子喜歡故事,應把握機會再讀幾次 (甚至幾十次──小朋友對心愛的故事是百聽百看不厭的)。孩子早已記得插圖,圖畫的吸引力相對低,就可以請孩子嘗試認他懂得的字,較深的就由家長補上。

女兒在幼稚園表演講故事,老師說她表達能力不錯。我想那多少是平時經常看圖書和用互動方式講故事的功勞吧。至於認字,雖然我一點不著急,倒也沒過老師說孩子追不上。

全文刊登於山地媽blog,獲授權轉載。

撰文 : 山地媽